《美学原理》课堂小记

发布者:张琰慧发布时间:2018-03-22浏览次数:186

      20183211320分,浙江万里学院教学巡查小组周兴华老师来到53号楼503教室,对罗素平老师主讲的《美学原理》课程进行了听课与巡查。罗素平老师主讲的《美学原理》课程面向15级汉语言专业学生,为该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罗素平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观看了几组生活中的创意照片,发芽的红薯也能成装饰家居的一角,一夜大雪粉妆玉砌美如画,车后镜也能“诗情画意”。罗老师从“生活处的美好瞬间”带领同学们开始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吸人眼球的照片让课堂的气氛渐入佳境。而罗老师也开始引出课堂的重点内容:从伦理美以及艺术美的两个角度研究美的本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流派争芳斗艳,儒墨道法对美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墨子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俭约为美”、“足用为美”,即以勤俭节约作为美德;以邻为居,有仁则安,“仁,人之安宅也”是孔子所追求的的理想环境;而孟子的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者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思想的集聚,文化的汇通,才有了千百年后美学的集大成,先贤的精粹在文化的长河中始终闪着智慧的星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罗老师用温柔轻语缓缓道出宋词里的空灵与清透。随后罗老师又让同学们欣赏了《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当中的句子,仔细讲解了“有我”、“无我”之境的具体内涵,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通过细致的讲解,具体的分析让同学们在细细体会中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美。

 课后,教学巡查小组的周兴华老师对该课作出了一些精简的评价:罗老师在讲课时能抓住同学们的兴趣所在,从同学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还能紧紧结合诗词歌赋,通过具体内容对所讲的重点进行展开描述,整个课堂内容衔接紧密却又不失趣味。

 (文/薛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