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环境化学及实验(滕丽华)

《环境化学及实验》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生物与环境学院

滕丽华(负责人)


一、课程概括

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研究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化学污染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研究环境污染的化学机理,并具有应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法防治、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为后继课程及新实验技术学习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本课程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比计分制。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占50%,主要考查到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自学情况,包括考勤考纪、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期末考试占50%,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内容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述大气、水、土壤环境介质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分析各环境介质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2)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典型环境污染问题如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形成的机制。

3)运用吸附基本原理,阐述土壤对金属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论述大气污染模型及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应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法提出防治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技术、措施。

2)实验室进行设计、综合等类型实验项目,获得实验数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实验数据的内在规律及提出改善方案等。


(三)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强化专业学习的使命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典型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机制,激起解决环境问题的热情,通过分析典案例领悟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三、思政元素

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熟知当前全人类的环境现状,明确专业责任、目标,热爱专业,树立专业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一个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立志服务人类社会、投身环境事业的有为人才,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维护人和自然的关系,根植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敬畏自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设计思路

以典型环境问题案例为载体,分析案例的背景,原因,危害,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融入专业知识,并进行系统学习。

播放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视频→突出危害→引发专业学习责任感、使命感→分析污染原因→引出污染源→引发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分析污染物→引出污染物的转化→系统讲述与交流

五、实施案例

案例1大气环境化学。采用视频观看、案例分析、课堂讲授与讨论的教学方法,介绍中国大气污染现状,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等,对于典型大气污染问题产生机制、防治等内容进行重点学习。以酸雨的学习为例,首先播放酸雨小视频,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酸雨这一环境问题危害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酸雨预防及治理的迫切性,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雨的成分是什么?导致酸雨形成的污染物是什么?一次污染物通过哪些途径转化为二次污染物?然后教师重点讲解硫氧化物的转化途径,学生根据教师课堂讲授内容,讨论并归纳总结酸雨形成机制。通过视频观看、课堂讲授及讨论分析学生对酸雨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会有系统的认识与掌握,同时视频的视觉效应会加深学生对酸雨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责任感、使命感,激励学生成为投身环境事业的有为人才,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案例2土壤环境化学。采用视频观看、案例分析、课堂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观看熟知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导入“铀矿污染及其修复”案例,探究造成土壤污染的成因及选择合适的环境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认识重金属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对“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的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如土壤对铜的吸附实验。实验后,学生要进行知识点整理、反思、拓展、书写实验报告,归纳总结实验项目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提出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与完善措施,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特色及创新

(一)充分结合当下全球实际发生的环境问题展开案例式教学及引导,借助纪录片、短视频等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网上教学资源,关注更多环境热点问题和环保新闻等,给学生营造更直接的感官体验。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使命感,促进了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观紧密结合,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率低的问题。

(二)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融合,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与学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提升,引导参与、协作科学研究,促进了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提升,培养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七、教学效果

(一)受到教学督导及学生的一致好评。三年来学生对主讲教师的评分均在90分左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评价授课教师讲课有热情,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对于撰写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每年都有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围绕课程内容开展。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多名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与课程内容相关论文。浙江省大学生竞赛参赛项目多项建立在环境化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




发布时间:2024-06-26被阅览数:1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