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书

外语学院


田叶

一、课程概括

《英语视听说》课程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视听练习和口语练习,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产出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教学主题,设置课内外学习任务,通过开展课堂互动,进行视听和口语的相关学习和实践。同时,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将课程知识和德育要素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力支撑,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联动,实现内容学习、能力提高与思想提升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交际视听说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对语言的分析理解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对相关主题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能力目标

本课程通过专门系统的听说技能训练与听力、口语策略训练,引导学生主动把握听力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展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对相关话题的深入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觉能力,既包括具有敏锐感知文化差异的能力、能审慎判断并吸收多元文化精华的能力,也包括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应具有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课程结合教学主题,深入学习和讨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起积极正面作用的视听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产出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


  1. 思政元素

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教学内容,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导向。《英语视听说》系列教材中渗透和体现了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便于我们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相结合。教材中蕴含的部分德育元素列举如下。

思政元素

视听主题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成立、节日消费、太空探索

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压力应对、终身学习

认识自我

我的梦想、人际关系、学会倾听、生活技能

科技进步

智慧APP软件、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算法

社会问题

虚假新闻、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环境保护

跨文化交流

表情符号、身势语、饮食文化、视觉艺术

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主题内容的学习和探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通过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对健康生活、终身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梦想”、“人际关系”、“学会倾听”等主题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学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在切身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手机、网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社会问题、跨文化交流话题的探讨则会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社会现实,教会学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站在一个更广博、更高远的层面思考世界、思考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四、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思政教育与《英语视听说》课程内容的自然融合为前提,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和教学主题结合起来,“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高水平思想政治觉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结合教材及网络多媒体资源两个维度,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在培养学生听力策略、听力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我们在教材中充分挖掘便于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梳理出众多的学习主题:中国经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问题、跨文化交际等。在网络多媒体资源利用方面,我们主要结合时事新闻热点及Ted演讲内容,选取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起积极正面作用的视听材料,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融入思政元素的听说教学主要依托MOODLE平台,通过“听说读写”的结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联动,共同实现内容学习、能力提高与思想提升的目的。课程教学结合思政教育元素,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以产出为导向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任务输出”驱动课前的“有效输入”,在“输出驱动输入,输入促进输出”的循环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C

课程评价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形式、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高层次的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过程及学习过程。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可以从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既包括线上评价,也包括线下评价;评价形式不仅有测验、考试,更强调真实的情境化的任务、成果展示、行为观察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同伴及学习者自己都参与评价过程,通过互评与自评,从不同角度为被评价者提供全面信息。



五、实施案例

案例1教学主题TED演讲Connectedbut alone

面对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以0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大学生,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利用手机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所控制;引导学生适时地离开网络虚拟世界进行线下的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人格培养、交际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讨论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TED发表的一场深刻探讨人与科技关系的演讲:《时刻保持联系,却依旧感到孤独 (Connected, but alone?) 》。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教学设计:课内(听前说----听、记-----听后说),课外(阅读---写作)

教学过程:

1)听前说: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具有内在矛盾性的两个短语Connected, but alone以及Alone together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对这两个貌似矛盾的短语的理解,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

2)听力过程:边听边记。第一遍要求学生记录演讲中的关键信息,主要是演讲的核心观点,比如:We're getting used to a new way of being alone together. We are vulnerable. We're lonely, but we're afraid of intimacy. Constant connec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think of themselves. It's shaping a new way of being. If we're not able to be alone, we're going to be more lonely.第二遍要求学生在掌握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理解并记录更多的语言信息。

3)听后说:听后讨论环节要求学生针对演讲内容做评论。因为该则TED演讲主题学生深有体会,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共鸣。大家发言踊跃,针对演讲内容中最触动自己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表达。大家在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时,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 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发挥手机的学习功能,学会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碎片式学习、移动学习。

4)课外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课后认真研读此篇演讲文稿,并进行拓展性阅读,了解演讲者雪莉·特克尔的书籍Alone Together的更多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以My Reflection on the Use of Mobile Phone为题的写作任务。

通过该主题的拓展教学,学生学会全面深入思考手机、网络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反思自己的手机使用现状,真正理解手机使用自由是自我选择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自由。这一认识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管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养成。


案例2教学主题: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在这个网络化而独立的时代,人际关系的质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重要。特别是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帮助他们理解、建立真实的而非虚拟的人际关系,学会感受真实的生活,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本节课堂教学基于听力材料“Alice’s Simple Recipe for a Happy Street展开,从构建和谐社区、密切邻里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口语训练:In your opinion, what are the possible recipes for a happy street (a happy neighborhood)?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谐邻里关系对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关听力图式,为后续听力训练做好相关准备。

2.听力训练:“Alice’s Simple Recipe for a Happy Street

从之前的讨论自然过渡到听力材料,学习Alice打造和谐社区的方法以及这一方法带来的各种益处。学习重点在于听力理解,同时进行听中笔记的训练。

  1. 主题拓展:“重建附近rebuild the nearby

由密切邻里关系这一现象出发,教师进行主题拓展,引入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重建附件”这一概念。在人们前所未有地依赖网络,沉溺于虚拟的数字世界的背景下,真实的社交逐渐稀缺。“重建附近”这一概念有助于重新理解自己和周边、和社会的关系。在对这一概念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生活的重大影响,鼓励学生通过“重建附近”,找到锚点,建立真实可感的生活链接,把握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意义。




案例3:教学主题:Fake News Travels Faster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虚假信息的蔓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在网络空间迅速扩散,更在现实世界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的深远影响。面对这一现象,结合教学主题“Fake News Travel faster”,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 口语训练:Do you agree “fake news travels faster”Why

通过“你是否同意‘假新闻传播更快’”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同意这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假新闻传播更快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自己对虚假新闻的认知和感受,学生们结合相关案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多维分析和探讨。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利用几个关键词梳理主要的分析角度characteristics of fake news, sentiment-driven, human psychology, profit-driven, technology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视角,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后续的相关听力内容学习建构“内容图式”,促进听力理解。

  1. 听力训练1:“Fake news travels faster

本篇听力材料改编自发布在201839日的《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三位麻省理工的学者通过对2006年到2017年这12年间的Twitter上的推文进行研究与统计,发现假新闻被转发的次数要比真实消息高出70%。真实消息的接收人数达到1500人,所花的时间是假新闻的6倍。

基于之前的讨论,学生对“Fake news travels faster”这一现象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听这则听力材料前,教师通过问题“How faster fake news travels than true stories?”引导学生关注听力材料中的数字信息,并在听力练习中进行笔记训练。通过听力材料的学习,学生了解到造成虚假新闻传播更快更广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心理,因为虚假信息所猎取的目标正是人类最大的认知弱点。

3. 听力训练2Media Literacy

教师通过“How to deal with the phenomenon that fake news travels faster?”这一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在个人层面,面对泛滥的虚假新闻,我们该如何应对?基于学生的讨论,教师提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一概念,并要求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理解以下问题:“What is media literacy?”“In which way can media literacy help us?”

4. 课堂总结:在在虚假新闻大行其道之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面对热点新闻,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不要轻易被情绪左右加入虚假新闻传播的狂欢。记住:谣言止于智者(Rumor stops in the wise)。

六、特色及创新

(一)听说读写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学。课程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把“听、说、读、写”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不同能力的整体联系。通过设定具体情境,以课堂“任务输出”驱动课前“有效输入”,进而实现“有效输入”促成更高质量的“任务输出”,在“输出驱动输入,输入促进输出”的循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依托MOODLE平台,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联动。本课程充分利用MOODLE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跟踪、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使课外和课内形成学习、实践的连续体,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高效动态联动。

(三)课堂教学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层层设问,引发学生不断思考。课程设计本身逻辑清晰,主要基于What-Why-How的逻辑,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充分理解相关话题。课程互动环节丰富,融口语练习、听力技巧训练于一体,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融思政教育于主题讨论中,深化学生对于教学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方面:课程组通过MOODLE平台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听力学习、语言综合能力、思辨能力有帮助,也有助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映了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

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鉴于听说课程的实践性质以及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困难,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深入剖析,制定有的放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开发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以后的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潜力。



2)培养学生的听力思辨能力

培养听力输入过程中的思辨能力,不仅是提高输出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坚实基础,在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听力理解形成反向拉动,促进听力基础技能和话题相关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此外,听力思辨能力的培养鼓励独立思考、自我对话、自主判断,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课堂教学通过引入时事新闻,学生可以对新闻中的观点进行审辩式的思维训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学生还能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事实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观点。这一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方面,为学生日后得学习深造及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培养跨文化倾听能力

听说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具有决定交流沟通能否成功的重要作用。倾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最佳方式。通过培养跨文化倾听能力,培养学生既能敏锐地感知文化差异,同时能够审慎判断并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同时,课堂教学通过跨文化对比和反思等方法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应有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4-06-26被阅览数:1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