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系列活动之7——《食品微生物学》

发布者:王凤玲发布时间:2015-05-27浏览次数:636

  

2015526日上午10:40,生物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活动的优质示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在3226教室如期进行。该课程由食品系袁勇军博士主讲,来自省教育厅巡查组的专家、学校督导、教务部、生物与环境学院领导、各学院专任教师、上课学生等90余人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

袁老师首先介绍了课程的历史沿革及现状,从课程应对的工作任务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说明了课程的地位与性质;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对接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训结合、及时反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内容设置若干模块并适时穿插相关的技能训练,这样破除了原有内容分散、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弊端,有利于教和学。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多课堂授课,采用情景体验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合作式、互动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着重讲述了学生以“食品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情景体验式”以及讨论合作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教学效果采用“过程化评价体系”。整个说课过程轻松活泼、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基本回答了“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教和学”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学》是针对食品与科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根据“对接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训结合、及时反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的应用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个部分,每部分内容设置若干模块并适时穿插相关的技能训练,这样破除了原有内容分散、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弊端,有利于教和学。该课程主要讲授和学习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营养与代谢、遗传与育种、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规律、控制方法及应用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微生物显微测微技术、培养技术、接种技术、分离和纯化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在此基础上安排四个综合检测项目,学生自己查找国家标准,自主学习并设计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依据GB4789-2010独立完成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卫生指标的测定,做到学以致用。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研究性方式教学,通过设计一些传统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以及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等研讨内容,使学生具有“食品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体验,以加深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达到“精理论、会操作、能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此次供大家观摩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学习内容,研讨主题为“酸奶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学问题初探”,学生主要就酸奶生产过程中原料乳污染菌及控制方法、酸奶发酵主要菌种及发酵机理进行汇报和展示。汇报小组结束后接受其他小组同学和听课老师的质疑,现场讨论热烈,从问与答的状况看出,汇报小组在课下不仅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而且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对发酵乳国家标准GB19302,发酵机理以及超高温瞬时杀菌原理等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加上主讲老师的及时点评与启发引导,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的课程教学目标。最后袁勇军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并介绍了发酵乳国内外研究热点。

    合作研究性教学旨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节课很好地给予了诠释。

生物与环境学院

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