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改革案例之一|“数智赋能 诚信铸魂”会计学专业建设探索

发布者:张琰慧发布时间:2022-05-17浏览次数:16

前言

我校会计学专业2019年被遴选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主动回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专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会计专业能力的新需求,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平台、课程思政等方面开展基于“数智赋能 诚信铸魂”新文科理念的综合改造升级。2021年教学成果“‘课证贯通 、专创融合、数智增强’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新技术、新经济对会计人才核心能力、关键素质、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将人才培养规格从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控型会计、智能财务运营型会计。核心能力从会计核算能力升级到新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应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重点从知识获取转移到诚信价值观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新技术素养的培养。

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重构课程体系

基于强化创新创业素养、新技术素养、高阶专业能力的需求,对过于强调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对目前以培养中高端执业型会计人才特色的“课证贯通、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升级、改造,适应财会行业数字化趋势,系统强化数智教育。①层层融入。在通识、学科基础、专业等各层课程中,融入大数据技术应用、智能会计等知识技能:创设《基于Python的大数据分析基础》等4门新课程。②开放整合。对接教育部1+X书证融通试点,开展“智能财税”等3门行业前沿技能培养。③特色定向。开展“2.5+1.5”定向培养财务数字化等特色人才,实现了新技术素养普及教育和新技术与专业融合的精深教育。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三、打造智慧财经学院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

在现有的中联-万里智慧财经产业学院框架的基础上,组建产教联合研究团队,成立智慧财经产业研究中心,重点围绕 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企业财务数字化、业财融合、财务智能决策支持等新技术与会计融合应用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及其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以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为载体,形成财会类前沿实务动态、实务技术、实务课题同步进校内研究所、教研室、进教材、进课堂的直通道,教改、课改的推进器

万里-中联智慧财经学院产业研究中心成立


、创新课程(教材)开发建设机制

依托产业学院,深入实施课程、教材建设、改造的产教合作模式。产业师资从课程定位、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大纲编制、案例资源开发、实践教学等重点参与课程、教材等开发、改造。将“智能财税” “智能估值” “财务数字化” “智能审计”等教育部“1+X”等最新行业技能证书中的新知识、新技能点系统性与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升级优化现有课程。产教融合特色鲜明一流课程中1门被学校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新增省级3门、校级1门,新增重点建设教材4部,其中1部列为财政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产教融合特色鲜明一流的课程、教材


、构建新技术、新经济情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情境的“哑铃型”实践教学体系。对“基础通用能力实践--专业课程技能实践--综合性能力实践”的三层次实践项目体系,采取“增强两端、精炼中间”的改造策略:丰富拓展新技术、新经济情境下会计人才的通用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内容,精简传统程序化、核算型等专业技能的实践项目。比如增设数据科学实训、金融科技实践、跨专业经管综合实训等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复杂情境的执业项目的仿真实训,以强化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感知、理解和运用和把控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力”、新技术与专业技术结合的实践能力。

于产业学院的四阶实践体系

六、强化“诚信为本”的课程思政

诚信是会计职业的灵魂。围绕“诚信为本”的育人目标,抓住关键课程、关键场景、关键题材等开展课程思政创新,强化“润物细无声”的铸魂效果。在《税法》《财务会计》《审计学》的课程中,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悟出诚信为本的职业使命。在甬商博物馆中,让学生在地方商帮的历史中,体会到诚信的商业力量。在与会计领军人才的互动沙龙中,领悟捍卫诚信的智慧与技巧。专业5门课程被遴选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遴选为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教师荣获2022年省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专项)二等奖。会计学专业20183-4班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十佳”团支部、全国“活力”团支部。

会计学专业20183-4班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十佳”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