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新常态下中国产业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响应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文创人才,12月5日,由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宁波市版权协会三家单位主办,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浙江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联盟承办的“2016甬台高校文创设计教育论坛”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马建荣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他强调了文化创意事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本次产教融合论坛举办的及时性,期待大家在这次的交流与研讨中探索出文创人才教育新模式。论坛由我院院长周斌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创视角下的高校设计教育”,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了三场主题报告和两场主题研讨。论坛主要邀请了来自台湾、宁波和省内共19家高校的专家学者,另有来自台湾、宁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郑州、无锡等地的51家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代表参与到会。此次论坛还吸引了我校以及周边其他院校的部分师生,大家共聚在20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内,就文创设计教学变革和设计工匠精神的培养展开研讨。目的是通过建立甬台高校文创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交流搭建合作平台,通过自由、互动的方式激发创新思维,为产、学、研相结合的设计实践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为设计人才培养、专业标准、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新的视野。通过借鉴台湾文创设计经验,提升宁波高校文创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宁波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探索创新之路。
在上午进行的三场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针对文创人才的培养,从各自角度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黄台生在《三创教育的思与行——创造力与跨域力》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新型人才观,他介绍了朝阳科技大学创造力教育沿革的情况并从“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和“四面”(特色面、政策面、教育面、创意面)角度解读了朝阳科技大学的教育理念:产业界真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创造力与跨域力兼备的π型人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叶苹教授则从文创产业的大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观,他认为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行业经验的积累,相比较于国外的文创产业,中国文创事业的发展更需要职业设计师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只有在先进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使文创产业和文创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秘书李佳在他的《基于社会组织平台式创新模式下的设计人才培养途径》报告中指出,文创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因此,一切都要以人才培养计划作支撑,这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打好底子,才能搭好台子。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对人才培养进行一系列尝试,包括开展青年设计师驻地计划、进行校企合作、搭建创业服务系统以及开设复合型人才研修班,通过一系列专项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即时将思想和灵感转化为现实的成果,进而提升文创人才质量、壮大人才队伍。使我们的文创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午间,参会人员在周斌院长的陪同下,前往设计学院三楼展厅参观了“甬台高校文创设计实践教学工作坊作品展”,作为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项目的最终成果,我院将评选出55件设计作品参加12月8日第三届中国·长兴民宿文化节的展览,其中的13件设计作品已提前被长兴水口乡人民政府订购,拟做成果转化。这些别具特色、精妙绝伦、充满文化价值的作品让大家赞不绝口。这让大家看到了我校在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方面做出的努力,而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的文创设计教育模式也引发了大家对下午研讨议题的思考。
下午在徐仲偶和潘沁两位教授的主持下分别进行了两场嘉宾研讨会,来自两岸高校、企业及行业协会中的17名嘉宾围绕“文创视角下的高校设计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其中北京Finecraf返璞文化创始人桌嘛认为文创产业作为新兴发展的产业,需要足够的市场敏锐度,而文创产品也要能被市场接受、要能与生活贴近,与自然贴近,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台湾合拓文创总经理林克恒则认为,文创产业还需要艺术与商业进行结合,在二者间寻找一个契合点,这需要一些创举,包括进行跨界实验室的尝试,将体验设计、场景设计、视觉美觉设计赋之予商业概念,使文创产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而发展而存在。但也不能将文创作为功利性事业去做,文化才是其内涵和核心,才是根本。徐仲偶教授为此也提到,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看文化,人的至善是高度的、感性和高度理性的结合,综合性院校要建立艺术学院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了认知的感知的系统。他批判了实用主义教育带给了管理者教育者的悲痛。因而文创教育也不能走实用主义路线,否则就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文创事业的悲哀。徐教授的观点受到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这也将研讨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最后,周斌院长做了总结讲话:文创产业应是以文化为元素,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以文创设计产品为载体,形成产教融合的专业社会需求链,通过设计创意的知识产权开发和价值的反复交易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在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希望文创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破茧成蝶、绽放光彩!
通讯员:徐乙菲、曹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