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马建荣、教务部副部长郑亚娟与教务部其他老师,深入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课堂,调研设计学院品牌工作室制下的教学改革新模式。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方勇锋、各系主任共同学习观摩。
跨专业平台授课
打破专业壁垒助推学生综合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杨文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与冬奥会的不解之缘讲起,在课程开始与同学们一起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转译之路。在全民冬奥的热情中,同样作为设计学子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任和,以本届冬奥会举办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为灵感,探索现代国际赛事图形设计中的中国文化主体性设计语言,为非遗的活态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该案例的导入启发了同学们探索传统与现代发展融合的思考与灵感。专业教师刘水晶向同学们介绍了该课程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相信自己,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本次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连线互动,3个专业、4位教师、134名学生,在四个教室里通过线上交流,实现了教学团队与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有效地打破了专业壁垒与空间限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课程组四位老师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着手,围绕一个项目为同学们进行授课指导,使得课程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这样的课程,在设计学院不是个例,这正是设计学院品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跨专业平台课程模式。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动画三个专业同属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各具特色但又有一定交叉。根据不同发展方向,学院设计了6大模块,同时面向三个专业开设课程,构建了“设计整合+专业融合+ 模块统合”的课程体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规划自主选课,强化了学生能力体系的自我建构。“我觉得课程融合很有意义,它让不同专业的同学互相取长补短,在课程项目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动画192班的学生宋雨奇分享道。

项目化真题真做
教学做一体促进课堂实践交互融合
工作室成效初显
师生科研竞赛学业全面开花
经过前期探索与研究,2020-2021学年设计学院品牌工作室制正式推行。截至目前,设计学院已成立教师品牌工作室23个,企业品牌工作室23个,全体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到课程与项目之中。依托工作室平台,教师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具体过程,逐渐形成了“教学模式多样灵活+实训体系真实立体+师生团队协同发展”为特点的有效培养机制。
经过一阶段的运行,品牌工作室制改革成效初显,跨专业平台课程全面开课,工作室项目多个落地,多期工作室成果展顺利举办。通过品牌工作室的机制,学院部分课程打破了专业和年级限制,实现跨专业和跨年级的融合。教师与学生,高校与企业,行业与专业等原本相对独立区别的关系也在这里得到有机融合。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组合的双师双能师资团队、“班级制、走班制、师徒制”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让教与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得益于灵活的工作室授课模式,除集中授课外,本次《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课的同学们在课后继续与导师进行了几次方案的探讨与改进。3月30日,同学们的作品被带往团市委进行了汇报,其中11件成功入选,并将从中进一步评出各级奖项,学生们作品得到了团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听课过程中,马建荣向同学详细询问了课前学习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结束听课后,马建荣与设计学院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研讨。他认为本次课程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跨专业的组班模式、教师组团授课、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任务以及学生课堂汇报时所展现的优秀学习成果是该课程的创新与成功。同时,他也对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课程组进一步总结提炼深入探索,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形成一套全流程的教学创新模式,将优秀经验逐渐动态固化形成一种可在全院推广的优秀范式。除此之外,要重点关注课程实效,重视学生主体的体验感与获得感。